2019年,再议逆周期收购

产业重构正加速前进,你上车了吗?
2018年12月13日
复星医药增长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
2019年9月29日

我曾经在2012年发表过一篇文章《逆周期收购:爱你却不容易》,并以此话题,接受了《经济观察报》的专访,访问及文章相关内容被多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转载,说明了“逆周期收购”的确实为业界所关注。6年过去了,2018年,经济下滑、产业迷茫,呈现“衰退”阶段的多个特征。是否是漫长的“衰退”,我看未必,但至少是一个“谷”。如果用我们的分析模型,2018年和2019年,确实是一个逆周期收购的好时机,关键在于你是否洞察到这一波逆周期收购的商业逻辑有什么不同。

一、过去的“逆周期收购”,商业逻辑是周期性行业的产品和企业估价波动

过去的“逆周期收购”,大多数是利用了周期性行业的产品和企业估价波动:在低谷时期由于产品价格大幅下降,短期财务收益下降,一些分析师采用的估值模型未能正确反应周期性行业企业特点,导致企业估值偏低;更重要的原因是产品价格偏低,导致行业内公司普遍陷入财务困境,现金流短缺,资产被贱卖,企业售价偏离企业内部价值。这时候,资产价格一般都会低于企业新建产能价格。相对于自建产能,行业低估时购进的资产不但价格低廉,还能迅速在行业复苏过程中发挥产能,从而整体降低了摊销成本,提高了单位资产的盈利能力。

二、当前的“逆周期收购”,商业逻辑是消费降级与价值升级引发的需求波动

消费降级,有三个方面的含义。一是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,已消耗了最有消费欲望的80后、90后人群的潜力,即使是没有掏空“六个钱包”,很多家庭也因为买房,“六个钱包”也不再鼓囊囊,留下了一些备用钱以应对疾病等意外;二是社交媒体、各种购物平台透明化消费,以及生产过剩状况,使很多厂商在“品牌溢价“上有所顾忌;三是新生代消费观念的改变,消费者为所谓的品牌支付高溢价的意愿有所降低,消费回归本源,更加追求高性价比、品质化,而不是”品牌化“。

价值升级,也有三个方面的表现。一是消费者注重个性化、价值认同,强调参与感、体验感,商品的功能、品质已难以满足新生代的强烈兴趣;二是中国很多企业生产还处于工业化生产的思维空间,产品设计、商业模式、营销方式,还停留在丰腴经济时代,有部分企业想改变、有想法但面对突然而来的贸易战,忙于应对“活命“而无暇顾及转型升级,更多的企业是缺乏思路、欠缺能力、无从下手;三是”中国制造“价值升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,产业链价值环节上升遇到阻力和狙击,房地产上涨的后遗症正蔓延至制造业,人工、租金上涨,导致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消失,且贸易战加剧了成本优势的消失,同时也导致了跨区域的技术转移成本增大,正需要盈利实现产业升级的时候,企业盈利缺大幅下降……。

可以判断的是,中国经济目前可打的牌可打的牌优先,需要踏实降低企业的税费促进产业升级和消费。实行大规模降低企业税费,可以预期的是,企业更有资金、动力去做技术升级和企业创新,产业才有重拾上升的可能,但这一切,不是一年半载可以实现的。所以,2018至2019年,是经济磨底的过程,也是逆周期并购的一个良机。

显然,现在的逆周期收购,并不是放在“强周期“产业当中,而是放在弱周期传统产业上去。

这些弱周期传统产业需求量变化不大,只是需求发生变化、市场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。对目标企业的并购价值挖掘,更多的是赋能被并购的企业,实现产品创新、运营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,使产品承载了更多核心功能,更多体验感、更多个性化,更多服务和科技成分,使企业能够更开放,高效利用社会资源实现生产组织的重构。当然,“产品价格偏低或滞销,导致行业内公司普遍陷入财务困境,现金流短缺,资产被贱卖,企业售价偏离企业内部价值”的资产价格因素,加上被并购目标企业的价值可重构性,是这一波逆周期并购的二大看点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